藏羌戏曲进校园数字资源共享平台
当前位置:文化特色>非遗天地

《非遗文化 灿若星辰》省级非遗项目—嘉绒藏族春耕仪式

【时间:2019-01-11】【来源:】【阅读:10523】

马尔康为嘉绒藏族文化腹心地,属半农半牧地区,时至今日,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农业生产习俗和生产技术,春耕播种也一直沿袭着一套繁冗的传统仪式。

春耕播种的准备工作一般以自然村为一个合伙协作单位进行。播种的顺序是历史沿袭的规矩,谁都不能破例犯规。第一户破土下种,须卜卦测吉日,并举行诵经等宗教活动。开耕之前,主人家要举行类似“祈年”的春耕播种仪式。用面粉在盛种子的簸箕上描出“日月星辰”、“万字格”、“寿字”等,同时口念祝词,将面粉撒向厨房的柱子、墙壁,并绘些象征幸福、丰收的图案,以示丰收与富足。

撒种人、耕地者、牵牛人和背种子的人是嘉绒藏族春耕播种仪式的四个主角,撒种人要请一位子女多、生殖能力强,种子撒得均匀,又能很好控制用种量的成年男子担任。耕地者不仅要掌握古老的牛耕技术,还必须熟悉村寨各户在春耕播种期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,耕种结束后,大家回到主人家中,还要同声念颂“下种经”、“耕种吉祥词”,然后将放有“五谷”及金银珠宝的茶盘放到房内较高的位置,至此,整个耕种仪式才算正式结束。

嘉绒藏族春耕仪式保留了传统农耕技术和传统农耕习俗,与史书所载“制犁与轭,合二牛轭,垦平原以为田”等相符,农耕活动原始、朴实。牛耕技术的运用,对农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,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,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粮食单位亩产的显著增加,进而使得传统农业得到巨大发展,使传统农业技术获得新的形态,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农业生产的进步,是农业文明的重要遗存。传统农耕技术与春播时繁冗的礼仪程序,保留有大量古代农耕习俗的信息,是研究古代嘉绒地区农耕文化的重要线索。

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业机械,传统农耕工具被农耕机具取代,各类新型农业机械大显身手,五花八门的农业机械已代替人工畜力唱起了主角,以至于到当代绝大部份地区的传统农耕技术、农耕习俗被淘汰,并逐渐消失,曾经为农业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生产、生活工具和器械,现在古老的生产工具和器械不再为人们所用,这一古老的传统农耕技术和与之相伴的农耕习俗,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,被遗弃或遗忘!

【嘉绒藏族春耕仪式】

级别:省级

类别:民俗

公布批次: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申报地区或单位:马尔康市文化馆

据《西藏王统记》记载:上丁二王时(约公元前2世纪),古代藏族人民已“制犁与轭,合二牛轭,垦平原以为田”。公元七世纪初,自吐蕃王朝崛起于西藏高原后,迅速不断地向其四围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武力扩张,并引发了百年唐蕃战争,这种武力扩张活动到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为止,延续了将近两百余年时间。伴随着战火,中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农业技术在现今嘉绒地区(即马尔康县、理县、小金县、金川县、丹巴县、宝兴县等)得到广泛推广。自公元八世纪起,白诺扎拉大师在嘉绒地区宣扬佛教,至公元十世纪藏传佛教“后宏期”兴起,藏传佛教不断由西藏地区向甘、青和川西高原一带传播和渗透,最终藏传佛教融入到当地的生产、生活中,在春播这一重要的生产活动中,也包涵了大量宗教内容的仪式。

是否能够配伍需测算他们的属相是否相生。撒种人在春耕期间被尊称为“土地神”。“土地神”一般请一位子女多、生殖能力强,种子撒得均匀,又能很好控制用种量的成年男子担任。用餐时,“土地神”坐上方最尊贵的位置,主人家须在其茶盘上供放一壶青稞酒、一把用麦面制成的大“麦穗”。供其食用的肉类和其它食品不论在质量上、数量上都要胜人一筹。耕地者不仅要掌握古老的牛耕技术,还必须熟悉村寨各户在春耕播种期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,并以此为依据,合理控制耕地的节奏,以确保在吉祥的时辰能把各家各户一块叫做“土地之母”的地块按时保质耕种完毕。如果能准时耕种到这方田地,预示着是个丰收年,主人家会非常高兴。“土地之母”种完后,和尚或喇嘛要念经,举行祷告仪式,而参与耕种的人则会抓起糌粑等物撒向空中,欢呼吉祥、乞求丰收。牵牛人是全日制的,中间没有休息时间,但主人家会额外给他加一块猪膘。牵牛人除用少许猪膘擦牛角和牛鼻外,剩下的可自己享用。在春耕播种仪式上,背种子的人有时会被其他人轻轻捆上,送回主人家中,这叫“绑种子”。主人家见此情景,便会及时将好酒好菜送到地头,并叫人给背种人松绑。寓意农作物种子快快生根、发芽、结果,在秋后有一个好的收成。耕种结束后,大家回到主人家中,还要同声念颂“下种经”、“耕种吉祥词”,然后将放有“五谷”及金银珠宝的茶盘放到房内较高的位置,至此,整个耕种仪式才算正式结束。